“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、一种基础设施,还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。”中国信通院副院长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说。 工业互联网前景美好,然而落地并不容易。 一位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经理,曾参加业内一个重要展会。主会场近2000个位子都坐满了人,一直到下午要散场时,还有人站着听专家发言,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。“可是,我在展台吆喝了大半天,前来洽谈的客户寥寥。” 听报告的“热”,谈生意的“冷”,都是工业互联网的真实的面孔。它们共同映照的是,制造企业面对智能制造大潮,他们兴奋、期待,同时又在徘徊。 “做工业互联网,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。”树根互联首席执行官贺东东的这句话引起业界许多人共鸣。 制造企业徘徊的原因,有观望也有担心。 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资源。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企业不放心将数据放到平台上。一位平台服务商提到,一家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,希望能够采集整车厂家的发动机的运行数据,用来改进产品设计。但整车厂家回复很干脆:“这些数据,我们不对外。” 在与客户交流中,网络安全服务商奇安信工程师被问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你们能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?” 拥抱工业互联网,企业也有资金投入的顾虑。5年前,安迪模具的管理层就意识到上“云”是趋势。看准了方向,却难下决心。“上一套智能化系统,动辄上百万。日子好时,每年就赚几百万,更新设备还得花钱。收不回成本,就将是企业的负担。”张显桂说。 安迪模具是行业龙头,它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已不简单,但大部分企业数字化改造前期投资更大,短期很难见成效。制造业对成本敏感,每一分钱都希望有回报。 还有,企业不懂信息化,提不出需求。工业制造涉及的生产设备多,业务链条长,一台电机可能涉及到上千个数据点。没有懂信息化的人才,说不清要工业互联网做什么。而工业门类繁多,需求五花八门,造成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跟不上,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好方案,两者很难“对接”到一起。 实际上,真正意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全球起步不到10年。如果把工业互联网比作大象,服务平台现在摸到的只是大象耳朵,解决的多数是相对浅层次、应用价值较低的问题。 更大的影响因素是,我国工业化历程短,工业底子薄,自动化、信息化的路还没有走完,又赶上智能化、数字化浪潮,可谓“一个阶段、两份任务。” 我国制造业中90%以上的是中小企业,超过55%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。“中小制造企业里,通常有1/3是老旧机床,这些低端设备改造难度非常大。”智能云科数字化工厂事业部高级咨询顾问苏欣说。